学院简介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 1993  5 月的化学工程系,同年9月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1998年开始招收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学校院系专业调整,改建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2年,与资源循环研究院合署。自2012年起,获批并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发展至今,已成为可培养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二级学院。拥有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贵金属深加工技术及应用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江苏省化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循环利用江苏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理工学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测试中心等。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倾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业教师 104人,具高级职称者占比47.1%,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68.3%。学院拥有的高层次人才有: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双创博士4人。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学院现已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重点学科。每个学科下设5个学科方向:分别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修复与生物能源、环境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工业废水处理与环境管理和资源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工业催化、能源化学工程、化工过程监测与控制。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江苏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等各类纵向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3000余万元,各类横向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各类著近和教材20余部;获得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在内的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银奖在内的各类奖项40余项。2014年,我院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长期以来,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及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断进步。未来,学院将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院文化,以服务国家、省市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重点发展、全面提升,建设资源环境优势明显、化学化工交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工科学院。(数据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

  

招生专业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200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325人。本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分析检验与检测技术、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等。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5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SCI检索论文120多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发展趋势,具备工业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析仪器维护与使用、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等能力的特色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能在能源、石油、化工环保、商检、卫生检疫、进出口检疫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检验、环境监测、化工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也可在相关学科进行更高层次深造。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6年建系并招生,2010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294名。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分离工程,其中精细化工、工业催化为主要专业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拥有约15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室,高水平的软件条件和先进且有特色的硬件条件可确保本专业的培养水平。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专业培养思路,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工生产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的,具备从事化工生产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与过程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等初步能力的,能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特设本科专业。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6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270余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4 人,教授占比 22%,博士占比 86%,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13 人)占比 93%;有海外经历背景的(4人)占比 29%。现有“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1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 2 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 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副总 4 人,市优秀教师1人。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加工工程等,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SCI检索论文100多篇,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奖10余次,主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各1门,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创办自主品牌学科竞赛“高分子配方大赛”。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国家级、省级奖项近20人次。

本专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国家新材料制造业需求,具备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成型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等能力,拥有良好工程素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发展能力,能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

2021年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2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掌握储能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在储能技术基础理论、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材料分析与检测等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形成了一支整体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总数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占比28.57%;副高级职称教师8人,占比57.14%;中级职称教师1人,占比7.1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比92.86%。现拥有约15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室,高水平的软件条件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可满足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达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