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19935月,同年9月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1998年开始招收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08年,学校院系专业调整,改建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已连续招收11届硕士生,2021获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权点;20226月,学院调整为化学化工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功能材料系、储能科学与工程系4个系和1个分析测试中心。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56人,高级职称 49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59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化学化工学院已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比较齐全的教学条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在同类院校中初现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产业学院、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高安全锂/钠动力与储能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江苏省核苷类生物合成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有机树脂类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工材料及其应用学科技术综合训练中心、江苏省化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9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聚焦轻量化材料、能源化工材料和退役材料综合利用开展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专注新能源相关材料设计、制备、服役和回收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在人才供给侧形成错位优势,学院于2024年申请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本科生平均考研率达22.73%,学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银奖在内的各类奖项60余项。学院累计为社会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已成为化工行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美誉度。

学院近三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项目等各类纵向项目66项,研究经费659万元;承担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项目、常州市“揭榜挂帅”锂离子电池回收材料精准筛分与高值再生关键技术项目等各类横向项目144项,科研经费5061.9万元。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93篇,1篇入选202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158件,专利转化32件,转化金额达456万元。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获批江苏省高安全动力与储能电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支、常州市优秀发明人奖1项。

长期以来,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及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断进步。未来,学院将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院文化,以服务国家、省市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重点发展、全面提升,建设化学化工交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工科学院。


  

招生专业

应用化学

专业代码:070302

    制:四年

专业简介:

应用化学专业是江苏省“十一五”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化学类重点专业---核心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200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274人。本专业教师共26人,其中教授占比15%,高级职称占比69%,博士占比69%4人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2人入选校“中吴青年创新人才”,1人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常州市“龙城十佳教授”、校教学名师称号。本专业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材料、现代分析检验与检测技术、能源化学工程、绿色合成等。自2022年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获授权专利32件,SCI检索论文52多篇。

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能,具备新能源材料研发、现代分析方法技术、生产管理技术和应用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产品研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析仪器维护与使用、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等能力的特色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能在材料、能源、化工、环保、质检、医药、轻工等相关领域工作。也可在相关学科进行更高层次深造。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代码:081301

    制:四年

专业简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6年建系并招生,2010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138人。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酶化工、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分离工程,其中酶化工、工业催化为主要专业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拥有约15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室,高水平的软件条件和先进且有特色的硬件条件可确保本专业的培养水平。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专业培养思路,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工生产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的,具备从事化工生产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与过程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等初步能力的,能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功能材料

专业代码:080412T

    制:四年

专业简介:

 

功能材料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特设本科专业。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6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现有在校学生241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教授占比22%,博士占比93%,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13人)占比93%;有海外经历背景的(4人)占比29%。现有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 ,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副总4人,市优秀教师1人。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加工工程等,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SCI检索论文100多篇,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奖10余次,主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各1门,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创办自主品牌学科竞赛高分子配方大赛。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国家级、省级奖项近20人次。

本专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国家新材料制造业需求,具备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成型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等能力,拥有良好工程素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发展能力,能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4T

    制:四年

专业简介:

 

2021年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2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设计、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形成了一支整体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总数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占比33.33%;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占比41.67%;中级职称教师3人,占比2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比91.67%。现拥有约15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室,高水平的软件条件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可满足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达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