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下设机械制造系、机械电子系、过程控制系、机器人工程系、工业设计系、机械设计系、基础教学部、实验中心(创新教育中心(合署))等8个基础教学单位。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工业设计、机电技术教育等6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学科获评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机械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获批机械专业硕士授权点单位。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类1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5人,教授13人,双师型教师66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企业硕士生导师228人。拥有省产业教授8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部级人才培养对象19人。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科技创新示范团队2个,校科技创新重点团队1个,中吴科技创新团队3个。学院拥有39个专业实验室,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000万元。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职业教育提供卓越师资,相关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以“321”模式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成果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扎实推进,学生自主成立了互联网+协会,机器人协会,先进成图技术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绩显著,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45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50余件。多年来,学院共计培养了万余名中高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社会好评,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多能场复合精密加工、机电产品循环利用、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与成型、先进流体动力与装备、新型医疗器械、先进多组元材料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9件。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学院先后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苏常发集团、恒立液压、中天钢铁集团、今创集团、国茂减速机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数字化制造与装备技术、精密特种加工与成形技术、机电产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和现代装备设计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完成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项目150余项,新增经济效益近十亿元。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5月)
招生专业
本专业是学校创办之初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与机械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应用研究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 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培养目标 2:能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解决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与应用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 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 4: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增加知识、提升能力,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以机械制造为核心,强调专业基础,重视工程应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先进制造工艺与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培养精工艺、能制造、会设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在机械零部件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控制等有坚实的基础,在CAD/CAM技术、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传动、测试技术与控制、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生产运作管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装备设计、有限元分析、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机械工艺与夹具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和实践性环节。
就业状况及趋势:毕业生在机械、汽车、冶炼、交通、轻工、化工、电子等行业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相关行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机械电子工程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自我发展潜质,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与控制、应用研究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培养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考虑社会、法律、安全、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解决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控制与应用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增加知识、提升能力,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控制、检测、设计开发等技术为核心,强调专业基础,重视工程应用,通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技术基础(双语)、测试与传感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工程启蒙实践、金工实习、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创新实践、PLC应用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理论与实践课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在江苏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制造及相关行业领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培养精控制、会检测、能设计、懂制造、重实践,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技术基础(双语)、测试与传感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工程启蒙实践、金工实习、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创新实践、PLC应用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等课程。
就业状况及趋势: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机械、汽车、液压、电子、自动化、机器人等相关行业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控制、应用研究、运行管理、技术服务与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面宽广,就业质量高,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7%以上,多名优秀毕业生考取国内985、211、双一流高校以及国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与过程工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过程原理、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能源、环保、机械、石油、化工和冶金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检测、设备管理、安全保障及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培养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考虑社会、法律、安全、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解决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监测、检测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4: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增加知识、提升能力,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监测、检测等技术为核心,强调专业基础,重视工程应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精设计、能控制、会流程、懂制造、重实践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学生在过程工艺、过程装备和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套装备设计和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初步具备能源装备开发、成套装备研制、节能技术与装备研究的能力。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金工实习、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装备创新实践、过程控制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
就业状况及趋势:本专业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生产设备的管理与技术改造,并具有从事技术经济分析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面宽广,企业需求量大,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装备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自我发展潜质,具备机械、控制、自动化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机器人工程领域从事机器人设计开发、系统集成、检测与控制、部署与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培养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解决机器人工程领域相关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控制与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增加知识、提升能力,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集成应用为核心,以精控制、能设计、会集成为专业特色,强调专业基础,重视工程应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控制技术基础(双语)、电机拖动基础、机器人测试与传感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工程启蒙实践、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机器人系统创新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机器人集成应用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素养、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控制技术基础(双语)、电机拖动基础、机器人测试与传感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人机构学、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毕业设计等。
就业状况及趋势: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机器人、机械、自动化、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液压等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机器人设计开发、系统集成、检测控制、部署应用、运行管理、技术服务与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面宽广,深受社会相关行业的认可和欢迎,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
本专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坚实的“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在具备工业设计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具有综合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展开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工业产品的功能创新与规划、外观与外观结构综合创新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系统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业设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培养目标2:能通过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法律、经济和专业技术技能分析、评价和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最新成果,解决工业设计及相关工程领域中小企业产品功能规划、产品应用开发、生产组织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并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培养目标3: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从事工业产品的功能创新、外观与外观结构创新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系统等领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设计系统集成、设计流程的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工作团队中,成为技术骨干负责人或者骨干成员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培养目标4:能通过岗位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国内外工业设计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培养特色: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以打造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最新成果集成创新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并重的设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坚持“社会关怀”的教育理念,采用“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并举,产品功能和形式同创、设计艺术与技术相融,校企行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上实施“理论、方法、技能”互嵌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监控上使用“N+1”过程考核方式,以全面能力培养为核心。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设计表达基础、效果图、人机工程学、模型技术、设计造型基础及原理、产品改良设计、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机电产品造型设计、智能产品创意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
就业状况及趋势:设计创新是国家发展趋势和战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近五年来,四六级通过率稳(98.25%),五年平均毕业率(98.14%)、学位率(97.12%)和年终就业率(96.16%)保持高位。近五年的毕业生中,有41位同学考研成功,平均年考研率16.8%,2020年,16位同学考研成功,当年考研率达到34%。其中多名同学考入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